|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领略百年前四川乡镇风土人情,细看时代死水泛起的点点涟漪。9月27日晚7时,由四川大学图书馆和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读书会共同举办的“明远读书会”第十期如期举行。近三十名同学走进江安图书馆明远文库,共读川大校友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第一部《死水微澜》,在纪实文学般的文字风格中体会那个时代四川乡镇的风土人情,感受巴蜀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领悟小人物命运所折射出的时代微澜。
主持人李为琳与主讲嘉宾王奕朋
读书会伊始,主持人李为琳介绍了李劼人的生平,并通过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川剧片段导入读书会。
同学们观看《死水微澜》川剧片段
接着,主讲嘉宾文学与新闻学院2020级博士生王奕朋展示了两组有关20世纪初成都老照片的视频,带领大家走进老成都,感受小说呈现的时代氛围。“看完两组视频后有何感受?哪一种更接近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哪一种更接近《死水微澜》的风格?”的提问,更激发了同学们对《死水微澜》的探索欲望。
王奕朋的读书报告将着眼点放在新的文学史构建方式之上,从“关于‘地方’的两种不同叙述”“‘五四’之前的四川‘新’女性”“教案之后四川的‘民族主义’观念”“‘成都路径’所通达的‘现代中国’”等四个方面展开叙述。她的报告不局限于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而是通过梳理上世纪20年代初“婚恋自由”“离婚自由”思潮,挖掘“地方性”背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以及观念差异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幻。尤其是“成都路径”“地方路径”的介绍,给人以方法论的启示。
王奕朋作《死水微澜》读书分享
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蔡大嫂与‘五四’新女性有什么区别”“《死水微澜》结尾为什么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等问题,启发同学们在阅读中主动思考,让同学们对《死水微澜》的探索更进了一步。
最后,主持人李为琳作总结发言。她表示:“对于四川民间的书写,李劼人始终采取平等尊重的姿态,不过分赞美,亦不刻意贬低,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民间社会的热爱,对地域文化的坚守。”我们应该跳出条条框框,去感受当时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人生百态,去感悟李劼人笔下活的中国,而不是概念化的中国。
“明远读书会”第十期部分参加者合影
文:中华文化读书会吕美华 文献服务中心康莉蓉
图:文献服务中心康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