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伴随着夕阳,同学们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振聋发聩,直击人心。2022年4月7日19点至21点,由四川大学图书馆和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型社团中华文化读书会联合举办的明远读书会第十二期在江安图书馆明远文库顺利举行。
1979年,原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选注并出版了《鲁迅小说选》,这本图书作为川大学人文献,珍藏在明远文库。为推介明远文库藏书,也为进一步推动阅读经典,四川大学图书馆拟以《鲁迅小说选》为线索,联合中华文化读书会连续推出三期明远读书会,分别研读鲁迅先生的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本期读书会的阅读内容就是《鲁迅小说选》中选自《呐喊》的9篇小说。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与开山巨匠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潮。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活动现场
读书会伊始,主持人徐晓雅播放了中华文化读书会精心准备的根据《呐喊》改编的歌曲MV视频。唤人思考的歌词与动人心弦的旋律,将同学们带入了《呐喊》的世界。
接着,本期主讲嘉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生李曼蓉,分享了题为《何以“呐喊”》的文本导读。
嘉宾主讲
李曼蓉首先介绍了《呐喊》一书的内容及创作背景,与同学们交流了启蒙的伦理性问题。紧接着她选取《呐喊》中的几篇经典小说《药》《孔已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展开分享。在《药》中,她探讨了结尾处乌鸦“决然”飞去和文中的献花所昭示的深意。在《孔已己》中,她探讨了孔已己的悲剧人生。在《狂人日记》中,她探讨了“狂人”眼里的世界的真实与虚幻。在《阿Q正传》中,她探讨了“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混沌的世界,失去公共价值的坐标系,“铁屋”中的微光何在?在后续《故乡》《明天》《一件小事》的分享中,李曼蓉认为黑暗中并不是毫无光亮,深受生活重压、人到中年但并未完全麻木的闰土,淳朴、纯真、有着天然的爱的单四嫂子,即使身处混乱秩序仍然相信碰瓷老妇的人力车夫……正是他们让鲁迅看到了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的希望。最后李曼蓉在《兔和猫》的领读分享中指出,鲁迅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实生命,他的“呐喊”不曾以未来的“黄金世界”为期许,而是立足于当下,直面血淋淋的现实。这样,“呐喊”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慰藉勇士“不惮于前驱”,更是寄希望于大多数的人们,敢于表达爱恨,敢于撕碎一切“外衣”,“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鲁迅语)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有同学分享阅读《呐喊》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有同学就孔已己的形象与李曼蓉展开讨论,有同学将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呐喊》进行类比……通过交流互动,同学们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呐喊》的意义,在《呐喊》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交流讨论
关于《呐喊》,关于鲁迅,同学们有太多的感悟。两个小时的读书会结束了,但交流仍在继续,再次显示了经典的力量。
合影留念
文:中华文化读书会李为琳 文献服务中心康莉蓉
图:中华文化读书会李为琳 文献服务中心康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