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2023年5月27日上午,在课程老师罗雁冰、许卫红、赵海波以及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张黎俐、魏涛、张丽老师的带领下,七十余名同学在早晨八点半齐聚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报告厅,参加“文物保护概论”古籍实践课,共同感受古籍装帧的独特魅力。
一大清早,罗老师就在图书馆门口等待着同学们的到来。“图书馆进门,走到尽头后再上楼梯,然后右转……”罗老师一遍一遍地重复给每一个匆匆赶来的同学,再三叮嘱,也为同学们送来了今天的第一份微笑。教室内,图书馆修复室的老师们也早已等候多时,书籍装帧的材料和工具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每一个同学的课桌前。每一个细节都可见老师们对大家无微不至的关心。
实践课由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的许卫红老师授课。课程开始,许老师在投影仪下认认真真讲解每一个操作环节。折叶、搓纸捻、礅齐、加书皮、下捻、打眼、订线等步骤环环相扣,大家纷纷表示“眼睛学会了,手没有,老师再演示一遍嘛。”在老师们和助教哥哥姐姐们手把手的指导下,原来手忙脚乱的同学们也渐渐熟练起来。有模有样,一板一眼地制作属于自己的古籍线装书。
制作线装书的过程并不轻松,每一个步骤都要一丝不苟才能为接下来的步骤做好准备。第一步折纸是看似重复而略显枯燥的工作,书籍每一页纸张都要严丝合缝地对折整齐,并用牛骨刀均匀按压。这一步同学们还都可以胜任,但到了第二步搓纸捻时,同学们的心态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小小的纸捻在老师手中轻轻松松诞生,而同学们的手指无论如何搓捻,纸条都纹丝不动,更不要说变成尖锐细长的纸钉了。罗老师鼓励大家多多尝试,“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步骤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许老师已经修复古籍十余年,搓纸捻自然是信手拈来。”就这样,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手中的线装书越来越有了模样。
当线装书贴上了最后的题签,一本传统古籍装帧形式的书籍也宣告完成。古色古香的线装书离不开每一步对细节的把握,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同学们在实践和试错的过程中,既磨练了自己的心性又感受到了古籍修复背后所蕴涵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最后,大家举着自己一上午汗水凝聚的线装书和老师们合照,在感谢老师们悉心指导的同时,嘴角也露出难以抑制的笑容。在这次古籍修复实践课程中,同学们收获的除了独属于自己的古籍线装书,更多的还是对古籍修复老师们的崇敬。摩挲着书籍的扉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千年文脉的传承。书籍中流淌的墨色河流负载着历史的扁舟,涓涓细流,汇入的是文明的江河。我们学习文物保护,实践古籍修复,传承了家国的历史,也担起自己的责任。
撰稿人:薛润隆
审稿人:罗雁冰、李咏梅、丁伟、许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