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2023年12月1日(星期五)上午9:30,“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系列学术讲座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负一楼临展厅顺利开讲,由四川大学古籍所蜀学研究专家舒大刚教授带来——“蜀学成就与巴蜀文献”。本次讲座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承办,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兰利琼教授主持。
主讲人舒大刚教授现为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兼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历史文献、中国儒学、巴蜀文献研究,主持“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编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编纂,担任首席专家、总编纂。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近现代史》等转载10余篇,出版专著20余种。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政府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全国古籍出版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奖一二等奖等多次。
讲座伊始,兰利琼馆长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并向舒大刚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
舒大刚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蜀学的起源可以溯及先秦时期,此后经历了两汉初盛、汉蜀到南朝持续、隋唐五代突起、两宋高峰、元明清低迷、晚清民国极盛七个阶段,在这七个阶段中,以先秦创意独特,两汉、两宋和晚清民国成果较多、影响较大,这就是蜀学发展的“七期三峰”。他在梳理蜀学发展历史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蜀学所取得的丰富成就,以及根据《巴蜀全书》工程调查的巴蜀文献基本情况,并进而指出,蜀学的发展推动了文献的生成,丰富的文献又滋养着蜀学的发展,今天在总结蜀学历史成就的基础上,还要立足经典,重振蜀学,古老的蜀学传统将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本次“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系列学术讲座——蜀学成就与巴蜀文献,贯彻落实了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二十大精神,同时,丰富并深化了本次古籍展览的主题,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文/沈玉娇 余洋
图/沈玉娇
审改/李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