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汹涌的疫情,阻止了同学们返校的脚步,却遏制不了他们阅读交流的愿望。4月17日晚7点,借助QQ平台,由四川大学图书馆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读书会协办的第五期明远读书会在线上举行,20多位同学相聚云端,参加了读书会。
同学们在家中参加线上读书会
本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郭沫若的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少年时代》由《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四部内容既有蝉联又可独立成篇的自传作品组成,真实地记录和描述了郭沫若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光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在《少年时代序》中,郭沫若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并认为“觉醒着的人应该睁开眼睛走路,睁开眼睛为比自己年轻的人们领路”。
主讲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青年教师周文博士为读书会带来了题为“少年郭沫若——巴蜀俊杰的现代缩影”的读书报告。报告紧紧围绕如何认识、评价郭沫若展开。周文首先将他人撰写的郭沫若传记中有关“海棠香国”的描述与《少年时代》中郭沫若自己的相关叙述进行比较,从而展示了郭沫若自传的两大特点:真实与真诚。接着他又从心理学、人类学、区域文化学等视角审视文本,从“郭沫若的家世”“青春期的躁动”“郭沫若与近代蜀学”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梳理和揭示了郭沫若在自传中所表现出来的率真、坦诚与自省。周文的分享材料丰富,逻辑清晰,细致生动而不乏深刻,为我们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乃至观察审视现实社会打开了一扇窗。
周文老师报告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阅读《少年时代》所产生的疑惑,向周文老师提问,周文老师一一作出回答。其中“自传文学如何平衡文学性和史学性”的问题,以及由该问题引发的阐述,向我们表明,郭沫若自传包括《少年时代》不仅具有历史纪实的特点,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同时还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愧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固有的地理边界,一个链接,天涯瞬间变成咫尺。线上读书会虽然是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举措,实属无奈,却也带给了我们别样的体验,相信会在大家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迹。
文:文献服务中心 康莉蓉
图: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读书会杨德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