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当代写作讲故事者众,然而大部分文字粗糙,观点陈旧,毫无长进。听者则大多将读书只转化成生活技巧,毫不理会文字生活之上的“理”。鲍鹏山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写下了《风流去》,借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高贵和苦闷教育并警醒世人。诚然,“怎样生活”这一话题从不改变。但对于生活之上之物却少有人涉及。
在本书中,关于“生”的探索,在魏晋时期不再正常。由于门阀等级森严,知识分子只能“穷而独善其身”,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无处可施。作者发出了疑问:生则“腐骨”,死也腐骨,那为何而生?
在知识与文学这一方面,作者给予启发,即阅读知识不只是“我认为”,也是很多精英的心血结晶,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使命。时到如今,人们热衷于拿来主义,理解知识与文学的出发点也总是希望对当下有益。在作者鲍鹏山看来,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实用价值的人,就是最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工具理性视角下的实用价值,产生于近现代,经常以割裂的视角看待事件。而历史中所有的事件与人物,都是我们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所有的历史凝聚起继往开来坚持正义的风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根。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辨析文理,从人的角度理解经典,展示了一场五千年来浮浮沉沉的人文风景。